1996年1月,我应邀去首都北京参加了由《人民日报》社举办的“新闻研讨会”。
1月11日,我有幸拜访了毛泽东的女儿李讷。
我们是下午三点多钟去到李讷的住所。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居住在北京西郊的一幢小楼里。由于事先已打过招呼,所以李讷夫妇旱已等候。屋内陈设简单,也很协调。客房不大,但毛泽主席一起吃饭时,李讷把一个个盘子涮了喝。卫士们看着正在发育长身体的李讷在学校挨饿,回家涮盘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请求主席给李讷增加伙食,还被主席拒绝了,并说:“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呢?”
l 965年的暑假,李讷从北大毕业,因身体欠佳,在《解放军报》社搞编辑工作。l966年,李讷在“文化大革命”的狂涛中,“为众所推”当上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机关报《解放军报》总编辑。当时她才二十五、六岁。
大约在l970年左右,毛泽东为了锻炼李讷,使她日后更快进步,让她前往设在江西井冈山下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劳动。李讷当时年届三十岁,仍然孑然一身。没有爱人,加上她的身份,使得她在“五、七干校”成了人人敬而远之的“公主’’。就在这时, “五、七干校”有个姓许的小伙子,本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的服务员,东北人,工农出身,文化不高,但机智灵活,为人热情。天长日久,他们彼此间产生了爱情。后经李讷上书主席,毛泽东和江青同意了李讷的选择,不久两人便正式结婚。但是这桩婚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差距最大的,因此,这段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成婚几个月后,这桩婚姻就维持不下去了。
70年代中期,毛泽东颇有心培养李讷。l 974年至7 5年间,李讷的地位不断上升,先后担任中共平谷县委书记和北京市委书记(当时北京市委第一书记是吴德,李讷是中共北京市委几名书记之一)。但是,李讷当时由于婚姻受挫,精神不佳,加上身体不好,难以担此重任。
l 976年毛泽东主席逝世,江青等“四人帮”被揪出。李讷由于有病,没有像毛远新那样被牵连进“四人帮”的阴谋之中。这也算是因病得福吧。80年代初,李讷身体好转一些,遂要求工作。她毕竟是北大历史系的中年知识分子,于是被安排到中共中央某研究机构的资料室工作。
李讷离异后,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孩子的学习教育、吃饭穿衣、买米买菜、里里外外都要她亲自去操持,加上李讷的身体不好,疾病缠身,日子过得非常困难。她的生活状况引起曾担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夫妇的关注。李银桥妻子韩桂馨曾照料看养过小李讷,对她的感情特别深厚。她看到李讷的处境,决心帮她找一个满意的对象。l984年,李银桥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就是陕西神木县马镇镇盘塘村籍军人王景清。当时他任昆明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刚与妻子离了婚。李银桥夫妇仔细分析了王景清的条件,觉得他与李讷很般配,两人的年龄也相当。经李银桥夫妇撮合,李讷和王景清经过数月的了解和接触,他俩将婚事定了下来。一年后的l985年,他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李讷基本不上班。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同丈夫王景清多次回陕北神木探亲。看到家乡的贫困落后,李讷夫妇四处奔波,为马镇盘塘村筹资38万元,建起了一所占地5000平方米,可容纳500名学生就读的“希望小学”。在建校过程中,李讷和王景清先后六次回到盘塘村,亲自为学校选校址、搞设计,察看施工情况。学校建好后, 他们夫妇又将剩余的7万元设立了“马镇爱国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学有所成的家乡学子。
拜访李讷,给我印象极深的是:简朴。就连客厅里摆放的l 8英寸彩电机套上还打着补丁。李讷同我们啦话时,穿着一双平底布鞋,脚趾处还有破洞。那天正好有小保姆送来报纸,内有一封信是《中国医药报》社为李讷免费赠送一份报纸的通知。李讷看了信激动地对在场的人说:“送这东西(指报纸)比送什么都好!”临别,李讷夫妇同我们愉快地合影留念,并约好游览中央广播电视塔。第二天,王景清同我们一起参观、游览了位于京城西郊玉渊潭旁的中央广播电视塔。李讷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同行。
作者:温亚洲
编辑:屈利娜 项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