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友清(1904—1942) 原名学静,字新农、守仁,神木城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1921年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接受进步思想,参加了驱逐反动校长魏日清的学潮。1925年8月考入北平中国大学专门部,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暑假回乡,张友清在县城青年学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工人协会、农民协会、商民协会、学生会等团体,领导群众开展清算县长庞仁安等人贪污罪行及抵制羊圈捐、反对基督教的斗争。组织庆祝北伐胜利提灯游行会,使本县民主革命形成高潮。1927年入国民党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学习。“八·七”会议后,先后在国民党第十九军高桂滋部、第十军杨虎城部做兵运工作,同时任中共安徽 太和县委委员、安徽毫县县委书记。1928年发动鹿邑暴动,因叛徒告密而未成。之后到直隶工作,重建北平市委,任市委书记。1929年10月,因叛徒出卖被捕。1930年被判处死刑,幸遇阎锡山下野而获释,随即被任命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1931年顺直省委遭破坏,再度入狱,在北平宪兵司令部军法处看守所关押5年。在那里,他和杨献珍、薄一波等党的领导人,用守寡绝食等手段,与国民党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再次被判处死刑,由于签订“何梅协定”而幸免于难。1936年9月经中央营救出狱。10月即赴山西,任中共山西省工委书记,配合薄一波将王若飞营救出狱。1937年10日山西省工委改为中共山西省委,任书记,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指导了山西的抗日工作。1939年1月调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统战部长。1941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总秘书长,兼任北方局调查研究室主任,1942年5月,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总机关被日军合围。突围时张友清被捕,押入太原日军俘虏营。虽受尽折磨,始终未暴露其真实身分和党的机密。不久身患痢疾,日趋严重。在垂危之际还鼓励同室雄友:“要坚持下去,迎接胜利的到来!”7月7日在狱中去世,时年3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