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家族三代,人人爱好书法,其中十二位在书法领域颇有建树。听此传闻后,笔者不禁在想,该是怎样的优良家风才能铸就这般书香世家

张克宇与妻子牛莉交流书画
家族三代,人人爱好书法,其中十二位在书法领域颇有建树。听此传闻后,笔者不禁在想,该是怎样的优良家风才能铸就这般书香世家?近日,笔者来到神木国学书法培训点,见到了张氏第三代书法爱好者张克宇,听他讲述家族代代传承的“书香情”。
初见张克宇,豪爽善交的文人气质让人印象深刻。出生于1980年的他年纪轻轻便是一个书、画皆通的奇才。现为中国青年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硬笔书法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绘画作品被大学美术教材《山水画技法》选用。而其钟爱书画正是始于书香家庭的熏陶。
张克宇的爷爷张汝斌在当时那个年代算得上是少有的知识分子,也是店塔某村里唯一的教书先生,他教学严厉,毛笔书写堪称一绝,要求学生必须写一手好字。在张汝斌的影响下,其九个子女,八个都对书法爱不释手,其中五个日后同父亲一样成为人师。
张克宇的四叔张世斋在店塔学区任教30余年,曾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书法展,并屡次获奖,现为当代中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教育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西部书法论坛董事会成员,目前任教退休后也在国学书法培训点授课。他回忆,每日天不亮父亲就叫醒他们,开始集体朗读,白天如有闲时,父亲也不忘督促儿女练习书法,从柳体入门到后来练习欧体、行楷草书,父亲既是启蒙老师,也是专业导师。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比较艰苦,练习书法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买不起纸,就利用废旧纸张、写过的作业本背面或挑字里行间的空隙练习写字练习书法。”张世斋说。
受到父辈的言传身教,张克宇这一代小辈也都喜弄笔墨。张克宇6岁时便开始舞弄毛笔,练习写字。入学时,四叔张世斋正巧又是学校二十几个学生的唯一老师,他也十分重视汉字书法,要求学生每日写一方(16楷纸页)毛笔字,并逐一点评。
而今,提及与书法相关的童年趣事,张克宇不胜枚举。他回忆,每日放学回家后,他就会和爷爷、七叔在煤油灯下比写书法。一日,爷爷写下‘万事亨通’四字,他暗自叹奇妙,于是模仿写了好多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自己十四岁时,父亲张世英常为牌匾题字,一次熟人送来块匾让父亲题字,恰巧父亲有急事出了远门,他便先在纸上练习好,并在牌匾上计划好位置大胆题写了几字。父亲回来后拍手直赞“这字写得好!”
“那和您比咋样?”他急忙追问。
“差不多吧!”父亲答道。
随后,四叔张世斋看到后也直夸:“这字比我写得好!”
这是他记忆中难得被肯定的一次,这让他兴奋了好长时间。从小,父亲以及几个叔父对他书法要求严格,父辈之间经常互相点评称赞,但对他更多的是指点问题。“俗话说‘好父不夸子’,现在想来很感激他们的严厉教导,从而激发了一个孩子的好胜心,也让我成为同龄人中的书法佼佼者。”张克宇笑着回忆。
张克宇告诉记者,虽然爷爷已经去世十多年,但他在麻纸上留下的笔墨后辈们一直珍藏着,他教授如何执笔、行墨的言行至今记忆犹新。从张克宇儿时直到现在家庭聚会,父辈们为书法互相切磋、互相攀比、互相较真的情节还会时常上演。
在张克宇看来,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书法家’之名不敢当,对于我们家庭成员,都把书法当作爱好,大家只是利用工作业余时间享受人生。如今,在书香的熏陶下,我母亲、各叔母包括我同龄兄弟姊妹也都没事爱写书法,其中十二人在书法领域获过奖或其作品被收藏。”
如今,张氏家族举办的国学书法班吸引了很多书法爱好者前去“取经”。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和下岗职工子女及留守儿童,书法班一律免收学费,同时还参与“爱心书画”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对此,张克宇说,开办国学书法班目的是将家族“学行笃实”的学业精神代代相传,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接触国学书法,把国学精髓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