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黄金时代》把我们的记忆拉到了那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民国时代,也让我们关注到女性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中的位置。
《黄金时代》把我们的记忆拉到了那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民国时代,也让我们关注到女性在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中的位置。“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女性在民国时期一下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少女性也开始“走出去”,向社会展示她们的美。
《玲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风行上海的一本女性杂志,按张爱玲的说法“一九三零年间女学生们几乎人手一册《玲珑》杂志。” 我们从旧纸堆中寻找女性的身影,整理出一组民国女性众生相,为你还原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情怀与气质,以及她们在追寻自身价值的印记。
1、女学生
在民国女性中,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学生无疑是非常有特色的一群人。她们一律放足,身穿制服,洋袜皮鞋,会说英文,会弹钢琴,也懂得如何吃西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她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独立、平等、个人解放。

冬日里坐在窗边提笔写字(1936) (《玲珑》/图)

操场上,一群坐在双杠上的女学生(1935) (《玲珑》/图)

自行车上自由驰骋(1935) (《玲珑》/图)

身穿新式运动服的女学生(1935) (《玲珑》/图)

草地上两个穿着工装裤的女学生“背靠背”(1937) (《玲珑》/图)

刚刚结束演出的“小天使”(1937) (《玲珑》/图)
2、摩登女性
到二十年代末,传统审美符号在城市中已经基本被革除。而在旧审美符号被瓦解的同时,新审美符号在中西交流和市场经济的催化下被迅速建立起来。旗袍、高跟鞋、化妆品是当时摩登女性的必备之物。而且在剪除发髻之后,烫发在社会中流行起来,烫得入时的才为人重视,反之,便被视为乡下妇人。

这张照片告诉我们,梨花烫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新发型(1936) (《玲珑》/图)

球场外,伊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936) (《玲珑》/图)

呢子大衣、贝雷帽、高跟鞋,民国女文青的标配(1935) (《玲珑》/图)

时至今日依然极具设计感的礼服(1935) (《玲珑》/图)

民国时期“惊世骇俗”的泳装在今天看来可谓相当保守(1937) (《玲珑》/图)

穿旗袍围围巾是民国特有的一种时尚(1935) (《玲珑》/图)
3、女明星
在民国,女性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荧幕上,也因此涌现出一批女明星。她们是二十世纪中国的时尚风向标,是当时亚洲当仁不让的女神,亦是世人的饭后谈资。佳人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的命运也常常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风光背后的苦楚与勇武,终究也成为了民国时期的传奇。

宴会中盛装打扮的女明星(1935) (《玲珑》/图)

电影明星竞选第一名的胡蝶(1933) (《玲珑》/图)

穿着一身精致旗袍的徐来(1933) (《玲珑》/图)

与老爷车合影的王人美(1935) (《玲珑》/图)

蓝苹的“街拍”(1937) (《玲珑》/图)

张新珠的旗袍装有一种东方女性特有的神韵(1936) (《玲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