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二郎山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


二郎山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果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在二郎山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从北至南,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多座殿、庙、亭、阁,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形体各异,布局合理。
二郎山有着很多的名字,据《神木县志》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巡行驻跸,观其状似笔架,赐名“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观其山,有双峰兀起,中稍低凹,形若驼峰,故有“驼峰山”之称。又因山上庙宇林立,以二郎庙为最,故名二郎山。而在神木,它还有个俗称——“西山”。


二郎山上的庙宇呈南北走向,整个建筑分布在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主体建筑依次有地藏洞、八仙洞、浩然亭、二郎庙、圣母殿、三教殿、倒座观音堂、山神庙等。浩然亭建于1937年,当时正值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国民党抗日将领何柱国邀请各地热血志士在此共誓抗日决心。何柱国还亲笔为亭额题写了“天地正气”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更加强化了浩然亭的主题。
抗战期间,还不时有文人墨客来到浩然亭,他们见到此处的一碑一字,投笔从戎之情顿由心生。在浩然亭北侧的石窟中,也就有了张祉繁名为《劝武》的组诗:愿与同人市上游,浩然亭上毛锥投。从戎仗剑上前线,一刀一剐鬼子头……



每逢每年的六月二十二这一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和香客都齐聚二郎山,祈福祭祀,体验民族风情盛会和独特的宗教文化。届时,神木县城可谓是万人空巷,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齐聚二郎山,求神拜佛,希望求得神灵的庇佑,保得家人平安,事事如意。笔者了解到,在庙会期间二郎山景区将免费开放,日均接待游客3万人左右。


登临二郎山山顶俯瞰,庙会现场人流攒涌,热闹非凡。庙会之上,老人上山多是为了求神拜佛,笔者就见到一位老人手提香火,每到一处,便要上香烧纸,虔诚无比。而孩子们逛庙会,更多的则是玩耍,买几副玩具,照几张照片,他们便是满脸欢喜。因为二郎山山形绵延,多有起伏,因此对于老人和孩子而言,想要行遍山上的每一处殿宇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路之上,笔者不时听到孩子们说“累了,不想爬了”的声音,一旁素不相识的老人也会笑着告诉他们:“拜神要的是虔诚,做事要的是毅力。如果没有决心,做什么事也不会成功。”在老人的劝说下,孩子们仿佛忘记了疲惫很快爬起山来。



山下的场景更是热闹,罗汉豆、玩具、小吃、百货日杂应有尽有;远处的戏台之上,神木县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表演晋剧,趁着农闲前来赶会的就近村民,顾不得回家午睡,顶着盛夏烈日的暴晒,在大树底下休憩后继续逛着庙会。


在庙会期间最为辛苦的要数环卫工人,他们不仅要负责辖区内的卫生,还要顾及会场周边的清洁。城市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庙会期间神木义工联盟约120余名志愿者也加入到了清理垃圾的行列。此外,他们还积极征集志愿者帮助环卫工人清扫会场垃圾。

庙会期间,总有这样一个群体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会场周边,为前来逛庙会的人们保驾护航。笔者了解到在此次庙会中,神木县共派出巡特警、反扒队、交警、安检等十余个单位460余人分布在会场各个角落,全力保障庙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