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梅兰芳生于1894年,2014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那时梅葆玖80岁,他与世界有个“双甲之约”——带着梅派艺术和梅派弟子,从父亲梅兰芳故乡江苏泰州出发,沿着梅兰芳当年世界巡演的路线,到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地演出。

1935年梅兰芳和胡蝶访问苏联。 (蔡登山 供图)
梅兰芳生于1894年,2014年是他诞辰120周年,那时梅葆玖80岁,他与世界有个“双甲之约”——带着梅派艺术和梅派弟子,从父亲梅兰芳故乡江苏泰州出发,沿着梅兰芳当年世界巡演的路线,到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地演出。梅葆玖说,“这是头等大事。”
1919年,在日本东京帝国剧场社长大仓喜八郎的邀请下,梅兰芳在日本进行了首次公演。梅兰芳抵达东京后,日本首相原敬和全体内阁大臣、各国大使都参加了由中国大使馆举办的欢迎晚宴,对于一位著名演员的到访,如此级别的欢迎规格是“史无前例”的。
梅兰芳首次在日本公演正遇“国耻日”5月7日——1915年1月,日本公使与袁世凯政府秘密签订了旨在保证日本在华特权的“二十一条”,并在5月7日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答复。梅兰芳一度打算停演,但作为商演,票已经售出。紧迫形势下,有关人士抱着“艺术无国界”的观点,摘掉了帝国剧场入口处的“日中友好”匾额,演出得以继续进行。梅兰芳演出了《御碑亭》,全场客满,一票难求。梅兰芳又于1924年再次赴日公演。
美国之行是梅兰芳走向世界最为重要的一步,为此,他准备了8年。
赴美演出的缘起,来自美国公使芮恩施1921年在一次外交场合的谈话。此前,留美同学会在外交部曾请芮恩施看过梅兰芳表演的《嫦娥奔月》,他看后大为赞赏,还曾特地到梅兰芳家拜访。芮恩施说:“如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带了剧团赴美演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此话传到梅兰芳好友及编剧、著名戏曲理论家齐如山耳中,他与梅兰芳等人商议,“决意要把这件事情办成”。
首先是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向来华的欧美人士展示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法国、瑞典、美国、印度、越南等国的王储、政要、社会名流,许多都通过中国外交部的渠道要求观看梅剧,造访梅宅,“每逢梅君在戏院出演,也一定有许多外国人来看。后来恰巧美国有几次游历团来平,都把‘观梅剧’一项,列在游历课程以内。从此‘梅兰芳’三个字在欧美人脑中的印象,一天比一天深了。”齐如山在回忆录中写道。
对于来访的各国人士,齐如山与梅兰芳都做了热情的招待和积极的回应。几年时间,在梅兰芳的家中,举办的茶会、宴会达到八十多次,被招待的人员达到六七千人。
那时,美国的新闻媒体时常会收到这样的一封信,里面装着有关梅兰芳和中国戏剧的资料,每封信里还附上梅兰芳的一张照片。仅向美国提供的梅兰芳照片的洗印费就高达四五千元,由美国寄到梅家刊有梅兰芳消息的杂志,也多达三十余种。
《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黛玉葬花》等剧是首选曲目,还增加《刺虎》一剧,该剧人物表情丰富,外国观众容易理解,并且突出剧中的舞蹈表演。
1929年,历时八年,梅兰芳终于踏上了赴美演出之路。在美国文艺界和政界精英联合为他举行的高规格招待宴会上,一位穿着破烂、浑身脏兮兮的“清洁工”不顾工作人员阻拦冲进了宴会厅,一把握住了梅兰芳的手说道:“我终于见到你了!”这位恶作剧的“清洁工”就是卓别林。那时卓别林正在拍摄电影《城市之光》,在其中饰演一位清洁工,得知梅兰芳到美国后,他来不及换装,匆匆从拍摄现场赶来。美国总统胡佛专门致电,希望梅兰芳在美国多留些时间。他留了半年,在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八座城市,演出了72场,当时的中国媒体称梅兰芳是进军好莱坞的“中国第一人”。
美国之行对梅兰芳的冲击是巨大的。“他看到百老汇的歌剧,一出戏就能够撑起一个剧场,合同就可以签一年,我们中国做不到,那个年代更做不到,要天天换戏,像梅剧团出去演出45天,天天不同的,那个反差多大。”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梅兰芳人生不同阶段有几个称呼,梅郎、梅老板、梅博士、梅先生,在美国期间,他被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美国人称他为“梅博士”。
1935年去苏联时,梅兰芳已经四十多岁,他的海报贴满莫斯科街头。许多俄罗斯人只闻其名,并没有见过卸妆后的他,天真地以为他是个女人,追着影星胡蝶,嘴里却叫着“梅兰芳”。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