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神木这片热土上,提及旅游,必有一山一水,“水”是红碱淖,即现在的神湖,而“山”则是二郎山。
在神木这片热土上,提及旅游,必有一山一水,“水”是红碱淖,即现在的神湖,而“山”则是二郎山。
神湖力显神韵风采,二郎山更具雄伟气魄。这两个景区在2010年6月10日都通过了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团的最后验收,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
巍巍二郎,名称众多

二郎山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城西1公里处,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果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在二郎山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从北至南,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100多座殿、庙、亭、阁,这些古建筑疏密相间,形体各异,布局合理。

二郎山有着很多的名字,据《神木县志》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武宗皇帝巡行驻跸,观其状似笔架,赐名“笔架山”。后来,文人学士来此,观其山,有双峰兀起,中稍低凹,形若驼峰,故有“驼峰山”之称。又因山上庙宇林立,以二郎庙为最,故名二郎山。而在神木,它还有个俗称——“西山”。
三教合一,建筑成群
二郎山上的庙宇呈南北走向,整个建筑分布在前后相距1公里多的山脊上,主体建筑依次有地藏洞、八仙洞、浩然亭、二郎庙、圣母殿、三教殿、倒座观音堂、山神庙等。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浩然亭石窟。石窟平面呈长方形,宽约3.8米,深3.0米,高2.2米。四壁凿嵌有抒发抗日报国的诗文碑,亭额为抗日名将何柱国所题“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至今犹能感受到当时抗日爱国志士的风采。

二郎山庙宇众多,八仙洞、二郎庙、张公庙、老龙圣母庙等诸多庙宇缘山而起、依势而建、错落有序,其建筑风格各具特色。二郎山的宗教文化有其独特之处,即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和谐,这在西部地区绝无仅有,被众人誉为西部宗教圣地。

二郎山上最大的庙群是三教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年间改为护国寺,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重修为三教殿,位于二郎山山脊中段,占地360.4平方米,正殿3间,为砖砌拱券式结构。

其中地藏洞石窟是明代建设,坐北向南,窟顶藻井浅浮雕龙凤花卉等。门壁东、西两侧有明代立粉壁画“看经诵文积善图”与“判官贪淫酒色图”,极具古韵。

用来命名的二郎庙,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4年),坐北面南,占地287平方米,为四合院式建筑。由正殿、耳房、东西庑殿、大门、钟鼓楼等组成。
热闹庙会,县城盛典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日二郎山都有庙会。庙会期间二郎山附近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庙会上,来自各地的摊贩齐集此地,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日用品、成衣、家具、美食等也大量汇集交易。各类杂艺表演也是应有尽有。前来买卖的人更是东南西北无处不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应接不暇。
从山脚往山上看,只见山上彩旗飘舞,人潮涌动,从二郎山底到迎宾广场挤满了前来赶庙会和旅游的人,人们成群结队、三三两两的逛庙会。游客们在庙会上品尝小吃、赏景游玩、购物、看杂艺表演,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现山奇观,瑰丽神奇
每到秋、夏之际的日落时分,晴空有时会布满云霓,霞遮半日,山的上空便会出现二郎山剪影的奇观,且宫殿、庙宇、树木与山上的十分相似,此即文人吟咏的“笔架蒸霞”。相传每当出现此幅神奇景色,三日后必定有雨。

二郎山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神木县委县政府及各级文物部门非常重视二郎山文物旅游的开发和利用,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完善了水、电、交通、通讯、文化墙、点亮装饰、景区园林绿化、新建山门、长廊及平台管理所和茶舍等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人说二郎山是神木的龙脉,龙潜入水,神灵必现,数万年来二郎山犹如一条巨龙矗立在漫水碧透的窟野河上,凝视着神木。
作者:杨高荣 边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