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1926年,陕西各界举行游艺大会,庆祝西安解围。于右任先生特意从陕北邀请了一位书法家,为大会题写会额。写成的“游艺大会”四个擘窠大字,雄强俊逸,举座皆惊。
1926年,陕西各界举行游艺大会,庆祝西安解围。于右任先生特意从陕北邀请了一位书法家,为大会题写会额。写成的“游艺大会”四个擘窠大字,雄强俊逸,举座皆惊。冯玉祥将军、于右任先生及与会的200位名流大为激赏。
这位书法家便是王雪樵先生。
王雪樵(1894~1939),陕西神木人,名光荫,字雪樵,1915年肄业于北京法政大学。他曾任陕西省长李根源先生的秘书,北洋政府农商部主事等职,后因与当局政见不合,1924年辞官隐退。
雪樵先生少年聪颖,在书法上很早就显示出极高的天赋与悟性。12岁时,他为家乡“凯歌楼”题额,获“神童”之誉。
1936年,北方书法家云集北平举行书会,雪樵先生应邀参加。众书家经过反复评比筛选,王雪樵的书法被公推为北方第六。至此,雪樵先生以著名书法家饮誉墨林,名驰塞北。《陕西省志》曾记载:王雪樵“近代书法家……时与于右任、李棠齐名。”
自晚清以来,舒坦巨子康有为等大力鼓吹尚碑意识,尊魏卑唐。理论上虽嫌偏颇,但却开一代新风,造就了一批书法家。在篆隶和北碑中创出新路的近代书法家中,王雪樵是极有成就的一位。他以魏碑为体,广泛吸收其他各体之长,熔魏隶于一炉,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其书质朴洒脱,形美笔简,松姿柏态,凝重高雅,卓然自成一家。
雪樵先生荣辱不惊、淡泊名利,自甘寂寞,矢志书法,30年如一日,这也许是他成功的首要因素。据家人讲,先生禀性夏日秋霜,嫉恶如仇,极富正义感,虽一腔报国热血,满腹治国经纶,竟为时势所不容;于是愤而退隐,从此不再复出,而将自己全部精力倾注到探索书法艺术真谛的事业中去。先生每日晨起,案前苦练数小时,夙兴夜寐,日日不息。王雪樵先生去世以后,家人发现,他用的一种深色粗麻纸书写的金文、石鼓文等篆书习作达10万页之巨,可见用功尤深。
为走出自己的新路,雪樵先生遵奉“法古以开新”的艺术规律,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他遍游太原、北京、五台、杭州、西安等书法名城古刹,痴迷于历代名碑名帖,如饥似渴,日夜揣摩,博采众长。对六朝碑碣,先生用功最勤。他恰当的吸收了《张玄墓志》的俊秀飘逸,《张猛龙碑》的精能严谨、《石门铭》的奇逸浑穆,《郑文公》的规范端严,从而使自己不仅有了扎实的书艺功底,而且藉北碑所具有的方笔斩截的品格,表现了自己的愤世嫉俗的情操与刚正不阿的性格。
王雪樵的“字外之功”是十分深厚的。在40年代,他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从保留下来的自题诗作中,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他那凝练浓烈的感情和儒雅睿智的学者气质。他的文章已很难读到了,但从他撰写的碑记中我们仍可欣赏到他如涌的文思和横溢的才华。多方面的文化营养滋育,使他的书法以大家风范的高起点,最终达到了超凡的境地。
雪樵先生归隐边塞故里,住破屋、吃粗粮,在物质生活贫困的条件下,却创造了惊人的精神文化财富;生命虽是昙花一现,成就却万事不灭。这是一个多么大的价值反差。王雪樵先生的书法,心手交应,脉搏着生命的律动,充盈着无限的生命力,使我们今天看了,仍觉其新意无穷,得到莫大的艺术享受。
由于困居边塞,英年早逝,先生数以万计的书法珍品大都毁于战乱和十年浩劫。所幸,在先生亲朋故旧的珍藏下,在当地政府鼎力支持协助下,王先生的遗墨已收集到百余幅,交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择其尚能辨清字迹的60余幅汇集出版了。虽嫌挂一漏万,仍属庆幸之事。我们有待于先生的墨迹能继续发现。并得到进一步归类整理,使选集更充实、完善,以丰富祖国的书法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