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6年,金平携带一家5口从子洲县驼耳巷乡来到神木县。初来乍到时,迫于生计,他四处找工作,做过许多零工。后来,无意间萌生了卖手工豆面的念头并付诸于行动。如今,通过不断辛勤劳作,在神木县沙渠市场专营手工豆面摊已有6年的他,生活的称心满意,美好圆满。
2006年,金平携带一家5口从子洲县驼耳巷乡来到神木县。初来乍到时,迫于生计,他四处找工作,做过许多零工。后来,无意间萌生了卖手工豆面的念头并付诸于行动。如今,通过不断辛勤劳作,在神木县沙渠市场专营手工豆面摊已有6年的他,生活的称心满意,美好圆满。
笔者见到金平是在沙渠市场,由于天气寒冷,他摩挲着双手站在手工面摊前,招呼着前来买面的顾客。听临近的摊主说,金平家的豆面是手工擀制出来的,且沙渠市场里仅此一家,因此生意特别好。果然,笔者看到,还不到九点一刻,小摊前的豆面已是所剩无几。
笔者向金平打过招呼说明来意后,金平脸上满是和善的笑容,他谦虚道:“我不过是个做苦力的,没什么特别的。”疏不知,在这个社会上最伟大的、最可爱的便是这些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幸福生活的“苦力”。
用金平的话说,6年前刚开始租摊卖手工豆面的时候,他其实还是个“门外汉”,并不懂得手工制作豆面的过程和艰辛,而他现在所掌握的和面、擀面的经验是在六年来的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金平介绍,刚开始他每次只能擀出七八斤豆面,后来逐渐增加,到现在他每次能擀15斤豆面。“什么工作都是这样,慢慢就能上手了。我以前和面时软时硬,大清早起来要浪费好多时间调面。后来就慢慢掌握了水和面的比例。”
在沙渠市场附近,金平有间自己的做面坊,每天早晨,窗外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金平和妻子便在做面坊开始他们一天的工作,金平负责和面、擀面,妻子帮忙切面。他们要赶在沙渠市场开门前,就将做好的豆面带到市场内。金平家每天能卖出手工豆面五六十斤,也就意味着金平每天要和面、擀面五六十斤。“刚开始经营面摊时,要折腾一大早,我的双臂酸疼酸疼的,感觉都不是自己的了。后来,就慢慢习惯了。生意最好时,我一早上擀过100来斤豆面呢!”金平说。
辛勤的劳作总会有回报。摆摊卖豆面6年来,生意一直很好,金平家的生活也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平介绍,6年前初到神木时,他们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廉价租来的小房子里,吃饭、工作都很不方便,如今经济宽裕了,金平家早已搬入了大房子里。“想想以前在老家农村靠天吃饭的日子,就会觉得现在真是比以前强很多倍呢!如今,我用这几年赚来的钱给大儿子娶了媳妇并买了车,这些天正在张罗给二儿子也买个车。”金平喜滋滋地说。
当笔者问及,如今生活美满的他还有什么愿望时,金平朴实的回答到:“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就挺好的。我用自己的双手,为我的妻子儿女创造了踏实稳定的生活。希望生活一直都能如此圆满。”吃苦耐劳,知足常乐,这就是擀豆面的金平。
来源:神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