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七子出征一子回、十二寡妇征西、百岁太君挂帅,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一直触动着我们的心弦。
“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七子出征一子回、十二寡妇征西、百岁太君挂帅,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一直触动着我们的心弦。根据史书的记载,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也确实是忠义大家,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金刀令公杨业(约932-986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原为北汉将军,后来投奔宋营,成为宋朝名将,辽人称其为“杨无敌”。在北汉为将时,年少有为的杨业深得河东节度使刘崇的喜爱,刘崇认了他做养孙,改名刘继业。在《宋史》、《辽史》、《续资治通鉴》、《九国志》等史籍里面,关于当时的记录中,并没有太多关于刘继业的功绩,相反,倒是记录下了几次刘继业的败绩,这里面多半是因为未遇明主的原因。降宋以后,刘继业回复本性,改名杨业,受封左领军大将军,开始了杨家将的传奇。
根据《宋史》记载,杨业确实有七子,依次为延朗、延玉、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其中,杨延玉的排序可能有些问题,一说为长子,一说为第七子,因为《宋史》中是先提到杨业与杨延玉父子战死、然后才记录朝廷依序封赐杨家六子的,这也导致后来的一些史籍忽略了杨延玉而认为杨家只有六子。杨延朗可能是杨业的长子或者二儿子,后来避讳改名杨延昭,就是传说中的杨六郎,“杨六郎”这个称号是辽人给他起的,因为辽人相信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开阳”星专克辽国,而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便称他为杨六郎。
历史上也确实有王侁、潘美这两人物,而且杨老令公的死也确实与他们有关。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军三路北伐,西路军由潘美主将、杨业副将,王侁、刘文裕监军,一路上连克云、应、寰、朔四州,然后奉命护送四州民众迁回国内,途中遭遇契丹十余万主力,潘美等不顾杨业劝阻,强令杨业出战。杨业率部血战陈家谷,退至谷口不见潘美救兵,杨延玉战死,杨业为辽人所擒,绝食三日而死。和传说中的杨家将一样,他的几个儿子一生都在抗辽,全都死在战场上。
《宋史》对杨家将着墨不多,而且由于潘美奏章抢攻,许多杨业的战绩都记录在了潘美的头上,但是在《辽史》中,却对杨业推崇备至,不仅仅记录了杨业的赫赫战功,还对杨业的死大写特写,在第二代杨家将中,只记录了“杨六郎”杨延昭守卫边防二十余年的事迹。杨延昭其实有三子,依次为传永、德政、文广,并不是传说中的独子杨宗保,杨文广也不是孙子而是儿子,杨宗保这个人物实在长期的流传中虚构出来的。
至于杨家女将,只有佘太君在史籍里面能找到确确的记录,她也确实是杨业的妻子,封号太君,寿七十七岁,不过不姓“佘”而是“折”。民间传说折老太君因为家族人丁折耗太多,觉得自己的姓氏不吉祥而改姓了“佘”。

折太君出生爱国名将之家,曾祖、祖父都是刺史,父亲也是团练使。折太君从小习武,嫁给杨业后,随夫征战,操练家丁,连杨家的仆人丫环也都能文能武。《保德州志》、《岢岗州志》记载,杨业战死后,折太君“上书陈夫战殁”,终于冤屈得报,“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宋史》)。后来,折太君又帮助儿子杨延昭守卫边疆、抗击辽人。
历史上的杨家将启示与传说的杨家将,相去不远,同样是保家卫国,同样是一门忠烈,只不过传说中加入了更多的传奇,使得杨家将这一个本来就光彩夺目的忠义家族,更加令人崇敬。想想看:老子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一群寡妇儿媳上;主人都死得差不多了,丫环仆人拿着烧火棍子也要上,这是一种多么震撼的爱国情怀!
编辑:李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