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属佳州。英宗正统五年(1440),移神木县治于杨家城。

明至清时期
明:
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复置神木县,属佳州。
英宗正统五年(1440),移神木县治于杨家城。
英宗正统八年(1443),移县治于川口,并筑土城(即今县城前身)。
英宗天顺二年(1458)二月,蒙古部落首领勃来毛里孩入犯高家堡,被延绥守将杨信击败。
是年十一月,勃来毛里孩进犯神木,延绥总兵官蒋钦出兵击败其于柴沟(今县西北水磨河沟)。
宪宗成化八年(1472),陕西巡抚余子俊修边墙、墩台,东起清水营,西至宁夏花马池。县境边墙长250余里,墩台186座。
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蒙古小王子部入居河套,进攻神木。
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朱厚照巡边到神木,驻骅于香炉山下。
世宗嘉靖三十三年(1554),河套蒙古入犯高家堡,副总兵李梅战死。
穆宗隆庆五年(1571),允许河套部互市,开红山(在榆林)、神木、黄甫川(在府谷)3市。
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停止蒙汉互市。
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蒙古吉能等向明王朝要挟,提出封王、赐印、赠玉带及蟒衣等10条要求,明廷不许,即大举进攻大柏油堡。孤山副将孙宏谟,中军刘聚等战死。
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蒙古沙计进攻高家堡,都司签书王国兴被杀。
毅宗崇祯六年(1633),蒙古察罕进攻高家堡,焚毁、掠夺至石窑沟退去。
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陕北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制将军李过率部攻占神木城,杀守将韩友范。
清:
顺治元年(1644)十二月,靖远将军英王阿济格,率兵8万,进驻神木。
顺治六年(1649)二月,农民高有才聚众起义,延绥守将王永强起兵响应,攻占神木城。
是年八月,清廷派平西王吴三桂率军围剿起义军,高有才投河殉难,起义失败。
康熙十四年(1675),绥德西川周济民、定边守将朱龙等合众造反,东进神木。神木守将孙崇雅开城响应,后被叛徒出卖,缚孙献敌。周济民死于乱军之中。
康熙三十六年(1697),帝玄烨带6军出京,经府谷于神木城郊、柏林堡及高家堡小宿西去。
同年,批准陕北沿边各县边墙外,直北禁留地50里内,蒙汉民均可耕种。
五十八年(1719),清廷令边外50里内,有沙者以30里立界,无沙者以20里立界,准汉人耕种。
雍正九年(1731),神木县属佳州。
乾隆元年(1736),令佳州管辖的神木、府谷两县,隶属榆林府。
八年(1743),议定沿边各县禁留地章程,准汉人照旧纳租耕种,立定界牌。
二十七年(1762),将佳州的高家堡、赵家石畔等村划归神木管辖。
嘉庆十六年(1814)、十九年(1817),大旱成灾,死亡无数。
道光十七年(1837),大旱成灾,死者遍野。
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王致云等编纂《神木县志》,刊印成书。
同治六年(1867),回民起义军兰五等率兵400余,入县境张家新寨、关家崖窑,后进至县城东南石窑陂。神木守备王殿元、民团领队王二芝等合兵出击,大败,王等战死。
七年(1868)正月,回民起义军马治和率兵数万,攻破高家堡、解家堡、柏林堡。十九日,回民起义军进攻县城,翌日城陷。入城后大肆烧杀,建筑物毁为焦上,城乡居民死者逾万,文武官员全部被杀。
四、五月间,回军两次去而复来,参将连庆、知县贾进修及居民数百人被杀。
十二月,清廷派延绥总兵刘厚基率兵进驻神木,回军撤退。
同治八年(1869)三至五月,提督宋庆率豫军15营驻神木,回军全部退出县境。
同治九年(1870),宋庆命总兵蒋东才、刘凤清率兵与回军会战于扎萨克旗之蟒盖兔。回军大败,西去。
同治十一年(1872),宋庆西进讨伐回军。九月,回军全部被歼。
同年,逃散在外的商民大户逐渐返回县城,公私双方大兴土木,重建神木街市。现有的旧式房屋及神殿庙宇和县城中心的凯歌楼均系“回变”后重新修建。
光绪三年(1877),县境从春至秋无雨,灾情奇重,饿殍盈野。
四年(1878),疫病流行,死者甚众。
八年(1882),发生疫病,延及四乡,死者3000余人。
十一年(1885),星殒如雨。
十六、十九年(1890、1893),两次大旱成灾。
二十八年(1902),霜冻成灾。神木、府谷两县发生霍乱(虎列拉)大疫症,死者6000余人。
二十八至三十年(1902-1904),清廷派督垦大臣贻榖到县踏勘。奏准自活鸡兔沟南畔已垦之地归陕西各州县分管,并立定界牌。至此,蒙陕边界确定。
三十二年(1906),县城创立高等小学堂1处,四乡立初等小学堂10处。
宣统三年(1911),洪汉军事变(详见军事志)
温亚洲整理 编辑:李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