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陕北的剪纸在内涵与功能上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祖先崇拜,二是繁衍生息,三是祈福求安。
地处黄土高原的陕北地区,是汉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许多上古神话故事、传说人物都出于此地。这里偏远闭塞,长期以来交通不畅,外来文化较难传入,因此,古老的文化、艺术保存得相对完好。陕北的剪纸,被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以及阴阳哲学与生殖崇拜的观念,其代表作有“抓髻娃娃”、“鱼身人面”、“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等。
陕北的剪纸在内涵与功能上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祖先崇拜,二是繁衍生息,三是祈福求安。

窗花剪纸《老鼠偷油》
在陕北地区的剪纸中,常常能看到蛙、蛇、鱼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蚩尤等形象。例如,神话中关于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传说,在陕北的剪纸中就大量出现。这些形象与神话传说相吻合,仿佛在证明古代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在陕北广大农村,结婚时可以看到新房贴满各式各样的剪纸,它们造型多样,却始终围绕着生命崇拜的主题。例如,剪纸“鱼戏莲”代表了男女恋爱和生育。鱼为男、莲为女,鱼戏莲喻意男女相恋、婚配;鱼和莲不可分,莲和子不可分,鱼咬莲的结果就导致了莲生子,即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窑洞窗前剪纸
祈福求安的主题更是大量出现在陕北的剪纸中,如蝙蝠、花鸟、聚宝盘、辟邪的老虎、驱鬼的扫帚娃等图案,还有在箱柜上贴的“招财进宝”、“富贵有余”等剪纸字样。
陕北剪纸大都出自农家妇女之手,以单色剪纸为主,造型简洁质朴,泥土气息浓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折射出古朴的民风。陕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先看手儿巧”,这“手儿巧”指的就是剪纸、绣花。当地还有“一看窗子二看帘”的说法,前者指剪的窗花,后者指帘上的绣花。人们认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聪明,以后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聪明的。
陕北地区的民间剪纸,是一种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它不仅是美化生活的装饰,更重要的,它是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积淀的产物,记载着从古到今的文化源流,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和一部活的史书。
编辑:李雄伟